熔古铸今,灿若繁星:青年学者齐聚微软铸星论坛
8月11日,微软亚洲研究院铸星论坛在北京微软大厦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与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齐聚微软亚洲研究院,以报告的形式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展望合力铸造新成果的前景。
在论坛报告展示环节正式开始之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周明博士致欢迎词。周明博士首先向各位青年科研工作者介绍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在计算机科研领域的优势,认为亚研院兼具公司与学校的特点,愿为青年学者提供庞大数据、先进设备、融合平台,支持跨学科、跨领域的发展,实现交流互惠,合作共赢。有别于高校各教研组区隔明显的现状,微软有着相对自由宽松的研究环境、开放共享的文化氛围,自然语言、语音、图象等等不同组别之间常有思维碰撞,产生灵感火花。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周明博士致欢迎词
报告讨论:开放共享,交流碰撞
节奏紧凑的报告讨论环节于上午十点正式开始,讨论分为两组进行,各位青年学者以报告形式分享自己最新的核心研究成果,并在随后的问答讨论中享受思维碰撞。学者们的研究话题广泛,既包括对基础研究的学理探索,亦不乏对应用研究的现实考量。其中,西安交通大学钱步月老师《临床医疗数据融合分析与智能应用》主题报告给在场的青年学者们以及主持讨论环节的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谢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研究偏向应用,” 谢幸博士表示,“对做研究有非常独到的个人见解。”
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谭明奎老师也有类似的感受,“他的研究扎根于实际,一些观点很新颖。首先是他发现现在医疗领域遇到的一些问题,跟我们在做的研究其实很不一样。这可能是我们之前没有想到的。再一个,他是想帮助医生、用技术辅助医生做分析,而我们之前都是在想能不能做个系统取代医生。我个人认为他做的东西很重要,他的经验也十分宝贵。”
华南理工大学谭明奎老师作报告
从他人的分享中获取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探索观察问题的新角度,在交流与碰撞中弥补一己之视域的盲点,或许,这正是本次铸星论坛的最大意义之一。今年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铸星计划第一次尝试以铸星论坛的形式聚集各位青年学者展开学术交流,这种设计的目的就在于摆脱以往单人面试中青年学者无法充分交流的问题,而开放共享、交流碰撞正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长久以来的文化氛围与学术传统。“原来的形式其实效率有点低,很多人都是出差来北京的,只讲半个小时,剩下的时间无事可做。现在大家互相交流很多,也建立了很多联系。”谢幸博士肯定本次论坛满足了他的预期。
北京大学许辰人老师作报告
圆桌会议:言我所想,答我所惑
在简单的午间休息和余下的午后报告之后,下午三点,微软亚洲研究院铸星论坛进入圆桌会议环节。圆桌论坛的目的在于打通微软亚洲研究院与青年学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由前者向后者介绍铸星计划的具体设计,而后者则据此提出疑问、给予反馈。北京大学特聘研究员袁晓如应邀参加会议并做开场发言。他表示,铸星计划对于青年学者而言,是深入企业做科研的好机会。
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谢幸博士(右一)
解答青年学者疑问
经过上午的报告与问答,青年学者之间已经完成了初步的破冰,在圆桌论坛上畅所欲言,纷纷就“铸星计划”的合作周期、合作形式、开源政策、成果要求等方面提问,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谢幸博士、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学术合作经理刘康平博士、学术合作经理李锐博士一一作答,向来自全国的优秀青年学者解释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开放包容、鼓励创新合作的学术氛围。
青年学者在圆桌会议畅所欲言
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学术合作经理刘康平鼓励各位青年学者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展开长期稳定的合作,参加多样化的合作创研项目。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谢幸也表示,“合作是长期的,模式也一直在改进。根本的问题还是要达到双赢,青年学者需要我们为他们做什么,我们需要他们为我们做什么,是一个互相磨合的过程,需要互相的理解。”
铸星计划:熔古铸今,灿若繁星
微软亚洲研究院铸星论坛已经结束。对这些青年学者而言,结束,却意味着更长久的合作的开始。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多少青年学者带着奋力求学几十载的学术积淀来到微软亚洲研究院,以庞大的数据为给养,以先进的设备为依托,借助跨学科发展的融合平台取得新的科研成果,迅速成长。他们给研究院注入新鲜的血液,也为自己的科研梦描绘出更清晰的图景。熔古铸今是科研的应有之义,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这方纯净的学术天地,向来人才辈出,科研新秀,灿若繁星。就像周明副院长在论坛开始时分享的小故事一样,如今参加铸星论坛与铸星计划的青年学者,多年之后也许已经成长为各自研究领域的中流砥柱,却仍会怀念微软的煎饼果子油条豆浆。或许,让人念念不忘的并不是什么早饭,而是那一段纯粹的科研时光。